发布日期:2024-12-21 20:08 点击次数:144
太极拳的拳架子与精气神的关系非常核心,杨澄甫的大开大合,大松大软,其实,都是内在的“精气”——人类的“蛮荒之力”,因此,杨公独有这个炼精化气的内修。他的动作,十年不出门,原因在于炼精化气不直接说,在于练拳,因此,每个人自己摸到的高度不一样,但是,由于杨澄甫对弟子的喂招,其效果也就最大化耗用弟子的精气神积累。
从动作架子看,杨澄甫开胯松腰演练,腰胯一体,动作看不到转腰的痕迹,腰带手还是手带腰,都不是,杨澄甫的肩圈腰手臂是一体的混元架子,整体上,三盘揉入是一个大球鼎炉,触而即发,而其他弟子显然不同,郑曼青是缩小版的杨澄甫,身材功力都一样缩小,因此,没有大开大合,因此,大架就不敢随时接发,必须要引进落空两腿跟进,是直线插步。同样,董英杰虽然肩圈与腰圈可以呼应,但是,只是交互转换,没有整体内劲支撑。弟子中确实是田兆麟和武汇川有此风格。李雅轩、牛春明都是在演练架子上步入空灵,这是内劲功夫,不是内气功夫。
这样的体会,只是我的个人体会,因为功力不如人,我关于固精到炼精的体会尤其深刻。对各位大师的评论,其实是没有资格,理论依据我觉得自己出自实际进展符合大道,但是,个人修为天壤之别,为了说明问题,诚而担起前人之正义乎?
发布于:北京市